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天志明鬼聚众氓(四) (第2/2页)
将最灵活的四根手指送给了天下之人。于是燧人氏可以用手钻木得火、大禹携万民以手整大河、万民可以以手握耒耜以养肚腹……” 芦花和苇从未听过这样的故事,想象着天鬼的模样或是那种心怀,又看着那些名为鬼头、鬼指之类的种子,心头莫名地悲伤。 “那天鬼……死了吗?” “死了。” 适很郑重的说着,自己嗯的一声点了下头,又道:“凡有人说见到天鬼了,定是想要欺骗世人,其心可诛。” “那天鬼死了去哪了?” “我们从哪来?” “我们死后去哪?” “天鬼为什么要死?” 一个简单的问题,引来了一连串的疑问,此时鬼神之说正盛,又处在重鬼神善卜龟甲的宋国,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 适仰头想了一阵,念道:“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天下人的问题。” “所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借用了屈原的《天问》,将整个鸿蒙时代的问题一一问出,刨除掉里面不想要的阴阳之说,引出他想把墨家虚无的天志修改为配合墨家辩术可推断的天志。 这些问题很难,难到没有一个人知道。 或者说有人可以一一解答,但是在墨家看来都是不对的,因为逻辑上讲不通。 此时尚未焚书,亦未儒家一统,所以哪怕连三代之治这样的说法都是各有说辞。 诸子都讲究以史为鉴,想要确定自己的学说合情合理,大多要托古改制、借古喻今。 所以儒家史观中的三皇五帝,是禅让的;法家史观中的三皇五帝,是血淋淋地杀出来的…… 天下未曾统一,也就没有一种必须被接受的、唯一的说法,大可以随意更改。 适是个死硬的无神论者,所以天鬼必须已经死了。 适是个死硬的无神论者,所以天志必须无情没有人格。 但用这种鬼神之说说出来,芦花与苇这样被困在田地中的农夫却最容易接受,他们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也需要一个乐土。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那日在田地里讲起《硕鼠》所说的乐土,是需要靠双手和大脑创造出来的。 他们更不知道是,所谓的天志,将会被更改为一种相互适应的进步和更好的政治制度的僵硬的历史必然。 是分阶段的相互适应,以某种器具的出现和普及,作为九重乐土的分界线。 甚至这种僵硬的历史必然,是每一个信奉的人要去努力的。 狭义来说,历史没有必然。 但对穿越者而言,铁器、垄作、大一统、新纺织、有可借鉴的更先进的政治制度、科学、识字、尚贤为官、纸张和印刷术等等这些,就是必然,就是天志,就是乐土——人间的乐土,相对于此时的乐土。 用谶语和经书作为外壳,实质却是一部计划蓝图。 如果昊天上帝天鬼说,牛耕比之漫天撒籽是好的、棉花应该这样纺纱以替代棉布、河流怎么防护堤坝、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适合诸夏的地形、大一统是好的等等…… 于此时,并不是坏事。 自然的演化太慢,为求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于彼时,他自然会消亡。 而现在,此时与此刻,此地与此处。 这间小茅屋,以及屋外的田地中的人,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么多,只需要被这个向天发问的故事吸引。 芦花和苇听完了适的发问,一样陷入了沉思。 这不是一个人的疑惑,而是所有民族懵懂期都有的疑惑。 是啊,这是个问题,这些都是个问题。 远古开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后代? 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够探究其中原因? 大气一团迷蒙无物,凭什么将它识别认清? 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竞它是如何安排? 天地的大小,到底有多大又该怎么测量? 都说女娲造人,那么造人之前,又是谁造了女娲呢? 是什么分开了贵贱? 是怎样才能天下定于一? 是怎样才能亩产两石粮食? 是怎么样才能贵者不恒贵、贱者不恒贱? 是怎么样才能抵达人世间的乐土? PS: 推一本也是战国的书,七月新番的新作《秦吏》。我这新人新书现在看的不到两个手能数过来,但还是推一波,写同样时代的难得一见。 另,新人新书,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