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帝国危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帝国危机 (第1/9页)

    第二章帝国危机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国混战时代结束后,休养生息成为西晋帝国的主题。

    司马炎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视生产,鼓励垦荒,劝课农桑,兴修水利,逐步使国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百姓暂时摆脱了战乱之苦。

    从280年至289年的十年间内,西晋沃野千里,牛马遍野,家给人足,民和俗静,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

    之所以称“太康盛世”,是因为司马炎于280年4月由泰始改元太康。当年曹魏的少年热血皇帝曹髦,以夏少康自许,期望出现“少康中兴”一样的盛世,结果被司马氏宰掉,而在司马氏的统治下反而出现了“太康盛世”,令人唏嘘。同时又说明,在地大物博、人民勤俭的神州,只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也一定差不了,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最明显的是人口的增长。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时,蜀汉提交的户口账册显示,蜀汉全国共28万户,94万人。其中军队10万2千人,官吏4万人。6个人就有一个吃皇粮。再扣除老年人和孩子,3个劳动力就得养1个吃财政饭的,难怪刘阿斗投降的这么坚决,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战争给国家经济造成的压力有多大,可以问问当今的普大帝。其余两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据考证,三国末年,吴国人口230万余,魏国443万余,这样,三国共计767万余口。

    767万人口是个什么概念?

    笔者所在的青岛市,现常住人口已近千万,也就是说,三国末年的总人口,比现在青岛市的人口还少数百万。

    战乱猛于虎也!

    西晋初年的人口,则达到了1600余万,增长了一倍多。只要经济活跃,国强民富,即使没有三胎政策,人口也能有序增长。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预示着一个自汉以来的强大帝国,将诞生在九州大地。

    会么?

    某日,一个中年官员低着头从首都洛阳皇宫里出来,眉头紧锁,神情抑郁,边走边若有所思,不小心碰到了宫门外设置的铜驼。此人摇了摇头,指着铜驼叹息:总有一天,我会看到你们卧伏在荆棘中。

    此人名索靖,字幼安,敦煌人,出自官宦世家,年少时即有逸群之量,才艺过人,驰名海内,当过地方官雁门太守、酒泉太守,也以荡寇将军之职带兵打过仗,还当过皇帝秘书驸马都尉、尚书郎、散旗常侍,与同乡汜衷、张甝、索紾、索永并称“敦煌五龙”。

    索靖还出自书法世家,其奶奶的弟弟,即是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的“草书之祖”张芝。索靖的草书深得张芝之法,其书“遒劲而峻险。遒劲处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峻险处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梁武帝萧衍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轻易推许古人,一次,路过索靖书写的碑石后,竟卧于碑下,朝夕摩掌,如痴如醉,不忍离去。

    工作履历丰富的人,往往看问题更有深度。对落笔去向斟酌得当的人,往往目光更精准。偏偏,索靖这两项都占了。他的这一番话,也为后世创设了一个成语--“铜驼荆棘”。

    皇宫外的铜驼,将窝伏在一片荆棘中,排除迁都的可能,自然是指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索靖最终也死于自己预言的这种乱世,后叙。

    明明是“太康盛世”,却说如此丧气之话,索靖是仕途不顺发牢骚吗?显然不是,因为,他敏锐的看到,西晋帝国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一、西晋帝国始终代表着宗室、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对曹魏覆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结论?比较喜人--曹魏宗室诸王力量过于弱小,才使得司马家族能取而代之。为不重蹈覆辙,得着手改革分封制,加强司马宗室的力量。

    司马炎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又不断削弱地方势力,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这是不仅裁撤了地方军队,连武将的编制都缩编了。一个小郡编制50个排长,能有多少军队?诸王一旦起兵,地方兵如何抵抗?

    之后,分封制虽几经改革,但宗室的力量一直在膨胀。司马炎显然忘记了,西汉时有个重大政治事件叫--“七国之乱”。

    在官吏使用和任命上,西晋帝国的官二代官三代官n代们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士族势力之强大,皇权都不敢轻易开罪。

    何为士族门阀制度?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一般都有两根柱子,左边一根称为“阀”,右边一根城为“阅”,干什么用的呢?

    贴告示用的。但不是贴招领启示之类的告示,而是专门张贴功状的,譬如,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