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阶辞_第四章 诉 衷 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诉 衷 情 (第1/8页)

    没人知道皇帝是何时对储位人选有了想法,是显德十五年夏,晋王迎娶门下侍中崔明礼之女为妃时?还是次年春天,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冉训病逝之时?但毫无疑问,一年间皇帝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已日渐显出了差异。

    不止皇帝,众臣私下里也没少议论晋王与太子的资质。晋王声名鹊起,太子却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对兄长、众臣多有失礼之处。到如今,二人的风评已大相径庭。更糟糕的是,在太子处境不利之时,中书令冉训竟病逝了。

    原本中书令德高望重,又一向回护太子,众人虽对太子资质抱有疑问,却都不便公开表露;如今冉训离世,不但国朝痛失良臣,也让晋王的支持者们再无忌惮。是以冉训才刚下葬,便有言官弹劾太子私造器物服玩,奢侈过甚。

    若仅仅如此,也不过是在太子这些年大大小小的过错中多添一笔罢了。然而两日后,事情便急转直下。这日众臣朝参完毕,用过辰食后正各自前往官署,忽然一物自半空飞来,正打中了一名官员头部。众人只听那官员一声惨呼,围过去看时,却见那人一手捂着鲜血淋漓的额头,另一只手则捏着一枚金弹丸。大家再仔细一看,那人正是前日参奏太子奢靡的谏议大夫。

    朝官竟在宫中遇袭,自然引动朝野。皇帝下令彻查,很快便从太子所居的少阳院中搜出了弹弓两副及金弹丸数袋。两相比对,太子宫中的弹丸与打中谏议大夫的那枚一模一样。这弹丸乃宫中特制,他人绝难仿制,宫人们也都证实太子常用这种弹丸击打树上的鸟雀。

    这下不但天子震怒,朝中更是物议汹汹。进谏乃是言官本职,太子不纳其言也就罢了,竟还事后报复,可见其人品不堪。想到日后要辅佐的天子竟是这种人,众臣不由得忧心忡忡。相较于太子的顽劣,晋王却是礼贤下士,器宇非凡,难免让人生出了热望。

    可易储并不容易。

    晋王的德行固然值得称道,可他终究只是庶子,废嫡立庶本为礼法不容,且今上当年逼宫之举,起因便是上皇有废嫡之意。是以臣子们虽然对太子的不成才痛心疾首,却没有人敢轻易跨越这条鸿沟,向皇帝提议改立晋王。反而是先从宫中传出了流言,说至尊私下里曾说起过易储之事。

    流言越传越广,终于有朝臣大着胆子上疏,请立贤者为嗣。若在平日,这无疑会触犯皇帝大忌而受到斥责,可这次的上疏却迟迟不见皇帝批复。

    禁忌打破,却没有引起轩然大波,此事本身已说明了皇帝的态度。废立之事已有如此明显的征兆,内宫也不会毫无察觉,宫人们很快就看到一名素服去饰的妇人低伏在西内太上皇别宫之前。

    此时虽是仲春,入夜以后却仍有寒意。来往的宫人见着那身影都忍不住心生怜悯,要在心里为她叹息上一声。

    那妇人每日拜伏在上皇宫前,坚持了四五日之久,才等来女官杜氏自殿内步出,向她言道:“上皇有请。”

    妇人抬首,正是中宫无疑。听闻上皇终肯见她,皇后肃然整理了一下衣衫,起身随杜氏步入殿内。

    太上皇李延庆盘腿坐在榻上,右手则扶于凭几上,冷眼看着皇后向他下拜。

    “阿念死后,你还是第一次主动来我这儿吧?”良久之后,太上皇缓缓开口道。

    阿念正是皇后故去的长子李承沣的小名。

    皇后低头良久,才答道:“新妇不孝,请上皇责罚。”

    “这不怪你,毕竟是我当年疏忽,没保护好阿念。”太上皇眯着眼道,“我知道这些年你一直恨我,若不是为了承沛,你怕是死都不会踏足这里。”

    “新妇这些年慢怠上皇,本是没脸来这儿的,”皇后伏身于地,“可如今太子岌岌可危,上皇素来疼爱太子,新妇恳请上皇相助。”

    太上皇道:“这件事我听说了。难,很难!”

    皇后膝行两步,含泪唤道:“阿翁。”

    只是一声轻唤,却让太上皇动容。

    当年他与嫡长子的关系并不亲密,全赖这出身名门的儿媳尽心维系。当初他将易储之事一拖再拖,除了顾虑太子无过,也有太子妃恭敬孝顺,他心中不忍之故。

    那时太子妃常带着李承沣在他面前承欢尽孝,借此来弥合他们父子之间的裂痕。看着新妇、长孙,他难免会心软,对儿子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就能容忍几分。不想长孙战亡,新妇虽未口出怨言,却再不曾来见他,更别提如家人一般亲近了。他心里明白,新妇是怨上他了。如今若不是为了小儿子,她也绝不会放下一国之母的尊严,苦苦哀求于他。

    思及往事,太上皇百感交集,最终却是长叹一声:“不是我不想帮太子,而是不能帮。”

    皇后泪流满面,再度伏下身去:“妾位极紫宫,却从未干涉政务,亦不曾扶植过任何党羽外戚。太子濒危,妾唯有恳请阿翁怜悯,保全太子。求阿翁助太子一臂之力。”

    上皇身体微向前倾,慢慢地向皇后道:“不是我不喜欢承沛。我也不怕把实话告诉你:太子作为嗣君虽有不足,但若有合适的人引导,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