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22章:一年两熟 (第2/1页)
“朕与满朝文武一样,对江南了解几乎都是来自于道听途说!”李世民说到了这里,突然道:“朕听说你小子十四岁就开始游学天下,可有此事?” 罗通面不改色道:“确有其事!在江南玩了半年!” 他不安分,胆子又大!十四岁那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树底下长不如好草”“温室里的花朵”等理由成功的忽悠了罗夫人后,就带着罗士信昔年的亲卫罗灿到处游玩,到了十五岁,就开始一个人单干,罗夫人开始还担心,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当初这么玩,除了增长见识,也是为了应付今日这种问题,他拥有太多“先见之明”,若没有一段“经历”匹配,又如何自圆其谎!这时代没有监控,他又只是一个小人物,只要离开了家人的视线,鬼才关注他呢!回到家里,去了哪里还不是由他说了算? 李世民大喜道:“朕想听听,这江南究竟有何奇妙之处?” “江南濒海又临江,境内湖泊纵横,以致物产丰富,称之为鱼米之乡一点也不为过!” “这一点关中也不差吧?” 李世民闻言,问了一句,在他的心底还是偏向与关中的。 关中,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从最初的先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起,一直以来都在天下大势中占据着非同凡响的地位。 秦因关中而富,汉因关中而强,唐也因关中而昌。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记载着这么一句话“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将关中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可见在世人眼中,关中是天下罕见的风水宝地,独一无二。说偏远的江南能于关中相提并论,这话说出来是没有几个人相信的。 也只有罗通这个后世人才说的出这种话来,也只有李世民这位明君能够接受罗通那满脑子匪夷所思的思想。 “这个不假!”罗通也不否认,关中濒临渭水,而渭水是黄河的源头,仅仅长安这一城附近就有八条河流,俗称“八水绕长安”。论水资源的丰富,关中平原是不会逊色江南多少的,但是…… “但是……气候与降水就万万不能相提并论了。陛下或许不知,但一个地方的气候与降水,跟当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的。这温度高了,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温度低了也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水降多了如是,水降少了也如是。这也是各地上缴粮食时,有多有少的关键缘故。故而一般来说,粮食收成好不好,全凭老天来做主。” 这个知识李世民就不太了解了。 他是世家子弟出身,父亲是国公,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于农地上的知识却不甚了解。他知道粮食的收成与雨水有关,但却不知雨水多了也会对收成造成影响,至于气候温度更加不曾听说了。 罗通道:“江南的气候非常独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地方。这一点关中就远远比不上了。还有江南,是一个雨水不断却大雨不多的地方。虽然在具体的气候上也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比起我们关中、中原七八九月常出现的大雨水又岂止胜过一筹?” 他本想说江南处于ya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但觉得这些话里的后世知识太浓,说了李世民、房杜也听不懂,也便临时改口随意的说了一些简单易懂的。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你说的这些朕似懂非懂,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有些依据。北方不是干旱就是洪水泛滥,可江南却少有水患发生,便是有,那也是因为长江沿岸的堤坝倒塌之故,祸不及腹地。而旱灾、蝗灾更是从未有过。” “江南无洪涝、无旱灾,乃是纵横交错的江流湖泊的功劳!好像谁家孩子说过‘此消彼长’这个词!这孩子你们知道吗?” 听得正嗨的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让他一问给愣住了,不知他搞什么鬼。 长乐公主却“噗嗤”一笑:“‘此消彼长’由《孟子—公孙丑下》的‘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演变而来!” 她听得入神,早就停笔,在一边静静聆听!当罗通把孟子说成“谁家孩子”的时候,忍俊不禁的出言解释。 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这才理解,不由得大笑了起来!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 “不学无术”李世民笑骂了一句,道:“早该让你进弘文馆学四书五经。唉,都是朕的错了!” 罗通冷笑道:“弘文馆学到我说的这些?四书五经可以民富国强?还是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 “这……”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长乐公主就让他问住了! “衣食住行才是人生大事!吃饱穿暖、生活富足才有心思舞文弄墨!大唐教育有严重的问题,改天与你们再聊这问题!还是继续刚才的话题!” 众人苦笑! 思绪有点跟不上罗通的节奏,但李世民、房杜却把刚才三问记在心里了。 “枯水时节,长江水位下降,江流湖泊流入长江;丰水时节,长江的涝水就会倒灌进入湖泊!长江与沿江的江流湖泊一呼一吸,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除非是超级大雨,有着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长江流域根本就不会有水患之忧。江南水系发达,想品尝旱灾是啥感觉都是一种奢望。” “啪!”李世民重重的一拍大腿,露出狂喜的表情,心情激动!与房杜相顾一眼,均从对方眼眸里看出“狂热”这个词语! “这么说来,黄河之所以会发水,就是因为缺少湖泊调节,一旦黄河水量过多,无处盛放,就会导致水患的发生!而干旱也是因为黄河没有湖泊放水所致?” “洪灾、旱灾的成因,很简单的!” 罗通无心的说了一句,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却听得眼睛都直了。 太伤人了,太伤自尊了! 可一看罗通不解的模样,却发现,伤了自己那么深的罗通,竟然连捅得他们支离破碎都不知道。 “……”李世民彻底没了脾气。无力道:“你所谓的简单,把这个民族难了千年!” 房玄龄、杜如晦纷纷点头! “那是他们蠢!长江、黄江乃是耳熟能详的两条母亲河,一条不是洪涝就是干旱,另一条千年来都四平八稳!把它们联系起来看,所有问题都出来了!” 众人深为感慨的认领了“蠢货”这个头衔。 正如罗通所言,他们还真没将二者联系起来,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解决黄河水患的秘密就在长江之上。 今日,名垂千秋的一明君二贤相,都当了罗通的一回学生,给他骂得的狗血淋头!还兴奋得要死。 突然,面红耳赤的三人发现自己真够贱的! “蝗虫……”明君贤相还没有消化好,又被罗通抛出的知识凌乱了。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蝗虫,干旱的土地对它们的繁殖、生长、发育、存活有许多益处……总之,旱极而蝗就是了!”罗通一时半会也找不到不是未来的词语来解释,很不负责的说了句“你们懂的!” 众人面面相觑!满头黑线,没懂啊? “既然旱极而蝗,那么不旱自然就无蝗了!江南多雨、土壤湿润,那地方不适合蝗虫生活!就是这么回事!” “怎么对付蝗灾?”李世民问了句。 他这一问,罗通反问了句:“陛下,你吃过蝗虫吗?” 罗通可是记得史书上记载了贞观二年,李世民生吞蝗虫一事。 “那玩意能吃吗?吃了还不得死人?”李世民脸都绿了。 “蝗虫以农作物为食,怎么就不能吃了。”罗通一脸回味道:“放到油锅一炸,放点盐,又香又脆、人间美味!” 四人见罗通狂吞口涎,馋相毕露,又是吃惊又是好笑。 “有机会我亲自下厨,请你们吃一顿蝗虫大餐。” “我不吃!”长乐公主连连摇头! “不吃就不吃!”罗通道:“其实除了吃,还有火,晚上放一把火,蝗虫看到光亮就会自寻死路!飞蛾扑火,蝗虫也一样。” 四人一阵点头,这个办法靠谱! “还有就是家禽!鸡鸭吃虫子乃是天性,只要喂养大量鸡鸭,蝗虫还没形成危害就被它们吃了个干净甚至是将鸡鸭赶往田地之中,就像放牧一般,让其自行捕捉蝗虫觅食。” “牧鸡、牧鸭。”李世民顿时眼睛一亮道。 罗通赞道:“陛下的形容十分的贴切,百姓省了喂养的粮食,又消灭了蝗虫,此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鸡鸭就可以消灭蝗灾?”房玄龄有些不相信的说道,从他漫长的一生之中,哪一次都是蝗灾都是让人绝望的挣扎。 “一两只鸡鸭当然不可能,但是要是几千只,上万只鸡鸭呢?为了防止蝗灾,陛下鼓励关中百姓大量饲养鸡鸭,鸡鸭往田野、山上一放,就会自己寻觅吃的!几乎是无本喂养。鸡鸭味道肥美,乃是不可多得美食。百姓可以卖钱,也可以自己吃,有了肉食,人们的体魄就会变好!一举多得,又何乐不为?” “嗯!就这么办!”李世民点了点头,让房杜明天就安排下去。 罗通看了一下天色!古怪一笑,然后让李世民吩咐御厨宰杀十只公鸡,血淋淋的埋在御花园的各处雪地里。 李世民不解其意,但知罗通行事都有深意,也不疑他,安排了下去。 “洪涝、旱灾、蝗灾的成果,解决方法都说了,现在,可以回归正题了!唉,跑题跑得太远了。不务正业,不务正业。”罗通伸了个懒腰。 众人皆笑! 确实跑题了,没办法,罗通说的每样知识,都让大家如饮佳酿,欲罢不能,大开眼界。 开发江南重要,可谁又敢说治理洪涝、旱灾、蝗灾不重要? 安静了一会儿,李世民道:“你说的很多东西,朕听得糊里糊涂的,不太能理解!但你罗列出来的数据已经说明了一切问题。江南人稀,每年缴纳的粮税总数上不去,但人均下去却令人震惊。这惊人的成绩绝非偶然,正如你所说的一般,是因为江南的气候、土壤、雨水等特有因素造成。朕也有理由相信,一但江南开发完成,粮食产量将超越天下各地。” 罗通道:“这是一定的,江南绝大部分土地不管是已经挖掘出来的田地,还是没有挖掘的土地,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气候的关系,他们那里的水稻成熟地特别快,往往一年之中可以丰收两季,甚至于三季。所以我一直认为要想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开发江南的农业。” 李世民动容道:“此话当真?” 现在种植稻米,还是以一季稻为主,即便有时间百姓也没有胆子尝试,只是利用田地间歇种些蔬菜,没有重复再种稻米。所以一年两季,在这个时代是闻所未闻之事。 “这点可以担保!”一年三季这要些研究,但以江南的气候,一年两季水稻,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假设真是如此,这江南,朕还真非开发不可了。只要有粮,朕何愁无法征战天下” 李世民豪气万丈,什么开发江南在他眼中都是浮云,他真正想的是如何成为天下之主,如何征服地球上不服大唐管制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