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黑手_第七十七章 皓,便且一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 皓,便且一试 (第1/1页)

    杨皓当然想到了。

    他笑着摇头说:“那是因为大用这活字印刷的基础,还没准备好。”

    活字印刷从宋代就被发明了出来,为什么却一直不得重用?

    有人说活字印刷字迹不清晰,所以没人用。

    但一开始印版印刷也未必清晰。

    要真是活字不清晰。那样的问题极容易解决。调整平整就是了。

    至于上墨的问题,更是想都不用想,直接就用制作印版的木料做活字不就得了?

    活字印刷一直得不到重用的原因,一个是因为这会不管是用什么工具,都只能一张一张纸拓印的。

    活字,最多就是节省制作印版的时间。但在拓印时却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活字可以反复用,但印版做出来后,不是也可以长期保存?以后同样可以再版,那是印刷商的固定资产。

    所以用这个节省成本的理由让印刷商改用活字,理由还不够。而且,用活字虽能减少制作印版的人力和成本。

    但也会对人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因此提高成本。

    试想一下,用了活字就必须请真正的读书人来校字——不认得所有字,怎么将字找到?

    这就至少需要两个读书人,一个找字,一个校对。

    不然就没有效率。一旦出错,还说什么节省成本?不亏个底朝天就不错了。

    这是一个长期的活,需要两个读书人?读书人金贵得很啊,有几个读书人乐意给商贾打工?

    捡字和校对,找人做容易与否且不说。

    且说找到了,工钱大概也不会低。

    为支付这个读书人的工钱,未必会比制作印版的开销少。甚至可能会更多。

    用印版就不一样了,随便找个会雕刻的,跟着字的笔画刻好就行。根本不需要他认不认字。刻好之后的,以后也不有需要校对之类的麻烦。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活字固定的原因,活字之间会留下一点空隙,同样大的字,就是要比印版印刷更加耗纸张。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将字缩小一些?

    又不是黄皮盗版书,字印小了,让晚上只能点豆粒大油灯的勤奋学子怎么看啊。

    所以字的大小,在买书的人眼里,是书本是否精致的关键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字绝对不能小。

    而着就又引出一个问题:纸太贵了。

    杨皓觉得,活字印刷出现后几百年一直被束之高阁,根本原因是没有能让它发挥作用的基础——机械化。

    至少是半机械化。

    只有当活字印刷极大提高了印刷效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正将印版排挤出去。

    机械化?

    在大唐,这概念甚至还没开始形成。

    李承乾一心想做好这事,听杨皓那么说,忙追问:“你所说的基础,是指什么?”

    “真正提高活字印刷的效率的技术。”

    “术?”李承乾捉住了重点。

    杨皓点头说:“术,与道一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点一点积累。而且还要在交叉……行业之间彼此配合。”

    能实现机械化所必须的行业和学科,现在连概念都还没出现呢。

    看来,想让李承乾做这件事也是难。

    “既然知道为何,相必也知道如何解决!还请六郎教我。”

    杨皓犹豫了一下,摇头说:“知易行难啊,乾小郎君。不说皓只知道其皮毛,便是通晓所有,当下条件也难以做出来。”

    李泰抢在李承乾面前说:“若是我大唐没有条件。其他地方更不可能有,你在何处知晓这东西?”

    “四弟休得胡言!”李承乾厉声说。“杨六郎游历域外各国,见闻何其广博。且看我大唐读书人,谁人不是日日把玩印章,可千百年来,谁又想过用印章之法可用来印刷。”

    李泰不服气,也朝他吼:“想出来又如何。还不是无用之术!”

    杨皓头疼,怎么吵起来了?

    他忙说:“我说两位小郎君,能否听我说完?”

    李承乾马上闭嘴,李泰没了对手,气哼哼的,也不说话了。

    杨皓说:“两位稍等。说来话长,只是嘴巴说,恐怕两位记不住,且容皓取来纸笔,一边画一边说。”

    他取来文房四宝。只不过那笔竟然是一根毛。

    “这是笔?用毛做。”

    “用软笔画图,皓没那个本事。所以随便找了东西做了一支硬笔。”

    摊开纸张,画了两个不规整的圆。

    他也不脸红,说:“这是两个滚筒的示意图。”

    李泰撇嘴:“真丑。”

    李丽质小萝莉捂嘴吃吃笑。

    因为,确实很丑!

    杨皓可不惯他,将鹅毛笔递过去:“你行你上。来,请泰小郎君教皓如何画圆。”

    李泰岂会怵他:“画就画!我画好了,看你有什么好说。”

    拿过笔试了两次,竟然果真画出两个比他那两个要好得多的。

    虽然也不圆。但至少比划顺畅,不像杨皓那样磕磕绊绊、歪歪斜斜的。

    李泰骄傲得像只下了鹅蛋的胖鸭子:“哼!”

    杨皓轻咳一声,抱拳:“谢泰小郎君赐教!”

    他这么一说,李泰到了嘴边嘲讽就吐不出来了。憋在嘴里,活像河豚。

    李丽质小萝莉看哥哥憋屈,又没忍住噗呲笑了出声。

    李承乾本来也被杨皓跟他们这些小孩子耍那小无赖,本就觉得有趣。有人笑了,一下也没忍住大笑起来。

    李泰想生气吧,但一张嘴不觉也笑了起来。

    这杨皓什么人嘛?

    明明牛高马大的,却还跟他们这些小孩子这么明目张胆耍赖皮。

    但,他也觉得这样挺好玩。

    杨皓的脸皮厚不是说着玩的。被几个小孩子笑了,依然坦然处之。

    他轻咳一声,说:“好,我们就借用泰小郎君的大作继续说。”

    李承乾忙收住笑声看向那张图。

    只见杨皓用东西衬着,在两个圆之间画了一道横线。

    杨皓放下笔说:“我们可以这样印刷。在这两个滚筒上安装活字。这条直线,是一个平台,一边是送料台,专门传送白纸;白纸经过两个滚筒印刷,正反两面就都能印好字。然后从另外一边出来。”

    他顿了一下,说:“其中的难点,是两个滚筒,必须是浑圆的。而且两个直径必须一致。还有就是进料要与滚筒转动频率必须一致。”

    李承乾瞪大了眼睛,问:“滚筒装活字?这怎么装?还有,进料与滚筒转动频率一致,又是何意?”

    杨皓再画图。

    “滚筒可大可小。但是必须是能安装整页活字。可以是一页,也可以是两页三页。如果滚筒太小,活字确实不好安装。我们可以设计大一些。每一页之间的活字,就必须留白。

    “这个留白的宽度,就要跟进料时每一张白纸之间的间距对应。不然字无法完全印在纸张上。这就要求滚筒转动与进料必须同步。那就必须设计一个系统传动……比如这样……”

    这个时代,也做不出什么传动系统。也就是齿轮杠杆和皮带,再多他也想不出来了。

    没有电力,就只能用人力。

    像印刷这样需要频繁调整的活,不管风力还是水力?

    都不适合!

    当然,也可以考虑用畜力。但畜力也不如人力那样灵活控制。

    他夸夸其谈,说得却很细很浅显,又是图文并茂。

    连李丽质这个小萝莉都听懂了大半。

    李承乾和李泰都是聪明人,那里还有听不懂的?

    “杨六郎,既然你通晓如何做,乾恳请你做出来。若是这印刷系统面世,印书再不是难事。”

    杨皓摇头说:“乾小郎君忘了一句话:知易行难。”

    他指着滚筒说:“为何我一定强调滚筒一定要滚圆,上下滚筒大小要完全一致。那是因为,如果不浑圆,上下大小不一致。则会正反面位置对不上。

    “而且,会有地方因为压不紧实,而模糊不清。

    “可这样的滚筒不是顶尖的能工巧匠做不出来。”

    其实也可以只做一个滚筒,单面印刷。只不过单面印刷则有可能会在印刷反面时因为拖拽摩擦纸张,导致已经印好的文字变得模糊。

    而且已经印刷过的纸张,会不再平整。再次进料,容易打折。

    “能工巧匠,乾去找。”

    杨皓又摇头,说:“乾小郎君还记得皓之前与你说过?印刷效率的提高,必须是建立在造纸效率提高的基础上的。纸张不够用,印刷效率再高也是白搭。”

    这会的纸张,都是手工纸呢。

    或者说,手工做纸一直要持续到明清时代。

    所以活字印刷是在清晚期才真正开始起步。在那之前,虽偶有活字印刷的,但其实也昙花一现。

    没有高效率,活字再好也好不过印版。

    “乾记得。乾还记得六郎还说过,任何术都需要积累。术需要一个引领。不知六郎可愿与乾一道,做这引子?改进那造纸术?哪怕只改进一点,也是利国利民。”

    杨皓恍惚了,摇头说:“皓做不到啊!”

    若是之前,李承乾大概会想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会勉强。

    但刚才看过听过杨皓画的图,他知道只要杨皓想做,就一定能做得到。

    至少,杨皓知道该如何做。

    他起身叉手弯腰:“乾信六郎。六郎定能做到。敢情六郎与乾一道,行君子之大仁。”

    这是大礼了。

    没见几个护卫都用羡慕妒忌恨的目光看着杨皓了。

    杨皓确实没看见。

    他更加恍惚了。

    李乾这个小屁孩刚说什么来着?

    他说,信他。

    哈哈……真他么的戏剧。

    如果,他刚才没突然意识到这小屁孩的真实身份……或许,他也就是一笑而过。

    就在刚才,他丢脸之后,突然意识到李泰是李泰……那李乾就未必是李乾了。

    当然,李二郎君大概确实是李二……

    或许他……

    “六郎……请与乾一道,行君子大仁!”

    杨皓缓过神来,笑意渐渐溢出嘴角,起身郑重回礼:“如此……皓,就试试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