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_第二节 临高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节 临高角 (第2/2页)

灾害。

    港湾内部相当的开阔,靠近海水的地方都是大片的红树林,滩涂纵横,各式各样的水鸟在天空中起落盘旋。水质不清,明显看得出泥底。岸边平坦,稍有起伏。出乎意料,望远镜里没有任何渔船的身影――这有点不对劲嘛……

    “这鬼地方真荒凉!”已经有人感慨起来了。

    “这就是执委会说的已经开发成熟的县?那开发不成熟的地方不都是原始森林了?”

    北炜不悦的瞥了一下说话的人――退伍当群众久了连基本的军人纪律都忘记得差不多了。

    博铺这个地方虽然号称进出海南的要津,但是长久以来海盗每次寇略琼北往往视此为捷径。久而久之,除了少量捕鱼的疍民为了捕鱼而散居此地外,一直到康熙年间还是荒凉不堪。当时的临高县令樊庶到此地视察,感叹之余还赋诗一首来描写此地的环境:

    匹马频行历海滨,

    荒烟深处旧关津;

    白波满目儋澄界,

    黄笠遮头疍灶人;

    三尺矮檐防飓母,

    一拳小石祀龙神

    ……

    “关舵机!测量水深。”

    他们手里有完备的博铺港湾水文资料,根据水文资料,河口港湾的水深从2米到10米不等,不过现在是17世纪。400年的泥沙淤积河道变化会有很大的误差。

    汽艇开始缓慢的划行,李军竖起了一面武警钢制防暴盾牌,掩护着水文工作人员放铅绳。

    北炜清楚,此时的汽艇变成了一个很好的靶子,在开阔的水面上一无遮拦。他倒不怕谁来射一箭,反正那种粗糙的铁箭头是射不穿防刺服和头盔的,但是要是对方有一门小炮藏在岸边的草丛里,50米外打来一顿铁砂铅子是肯定会出现伤亡。

    军事组的人都持枪在手,子弹上膛,监视着周边的每个角落。

    正在此时,烽火台上,一个身影也在那里观察着海湾里的小艇。

    此人头戴一顶生了一层厚厚黄锈的碗口铁盔,身穿霉烂不堪的皮甲――还是嘉靖十年朝廷增加海南各卫兵器时添置的。手里提着一柄同样年龄的腰刀,木鞘都烂得散了架,用藤条勉强缠着。

    他身后是一个兵,脑袋上同样有锈迹斑斑的铁盔一顶,无甲,穿着一件破破烂烂里外不辨的鸳鸯战袄。背着一副弓箭,腰里也有一柄年高德勋的腰刀。

    符柏文是琼山县人,少时习武,得过一个武秀才的科名,一直没再能登科。年近四十混了一个从九品的巡检之职,带着十二名弓兵看守这个“琼海要津”。此地虽然号称关津,实则旅客来往不多,平日能盘查的也就是些疍家渔民和从雷州那边过来贩海的小商人而已。即无油水,又荒凉寂寞。见得最多的,还是海盗。

    海南因为地处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一直是海盗极度猖獗的地方,历史上海盗曾经多次寇掠临高,甚至围攻县城,顺治十一年居然把临高知县都给俘虏了。明清两代政府对此也没什么对策,无非就是广筑烽火台,一见海上异动就举火报警。

    海盗在这里泊船取水的,大家相安无事。一但深入港湾放艇登陆。符巡检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马上跑到烽火台上去点那堆马粪火,然后带着人找个地躲起来。一点烽火,沿文澜江两岸直临高县城方圆几十里都能看到烟火,百姓躲避,城门也随即关闭。

    每年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过后,台风渐熄,海盗的沿岸抄掠也就频繁起来。平时在此地避风休憩的渔船,最近也都不来了,他们这些巡检的弓兵,自然也不能怠慢――粮饷虽少,好歹也是一份钱粮。

    侦察队的汽艇一进到昌拱湾,烽火台上瞭望的弓兵就看到了。一般这样的小船他是不会去惊动巡检老爷的,但是这小船行驶的如此之快,让他很吃惊,等船进到河口,来人个个身材魁梧,头戴铁盔身穿黑甲,手里还拿着黑乎乎的铁火铳,这状况可不得了,赶紧把符巡检给请上了烽火台。

    “符巡检,这些是什么人,”弓兵在后面轻声问,“要上去盘查么?”

    “没见过。”海南虽然是南陲州县,但是老百姓的见识却不少。符柏文见识过倭人、佛郎机人,也见过红毛夷人,眼下这船这人都不在他的常识范围之内。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这伙人显然不好惹。

    “好像在测水深啊?”

    符柏文点点头:随着小艇的划动,那个黑乎乎的盾牌后面,有人在不断的收放绳子。测水深意味着有大船要进来。

    “点火么?”

    他迟疑了一下马上下了决心:来者人少,但是全身甲胄,已经是犯禁之人,绝非良民,又在这里私测水深,显见还有大股人马要来。现在天光即将大亮,百姓们都要出门营生,若是匪人掳掠,就要大受荼毒了!

    “点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